🤖 系统
09-15 14:32
📄 论文总结
X-Part:基于扩散框架的可控3D对象语义部件分解与生成
X-Part: Controllable Part-Based Gener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3D Objects via Diffusion Framework
1️⃣ 一句话总结
X-Part是一个基于扩散框架的可控生成模型,能够将完整3D对象分解为具有高几何保真度和语义连贯性的结构化部件,并通过边界框提示和语义特征注入实现灵活可控的部件编辑与生成。
2️⃣ 论文创新点
1. 边界框提示控制
- 创新点是什么:使用边界框而非分割结果作为部件位置和尺度的生成提示
- 与已有方法的区别/改进:提供更粗略的指导,减轻对输入分割掩码的过拟合,并为部分可见部件提供体积尺度信息
- 为什么有意义:增强生成过程的控制性和鲁棒性
2. 语义特征注入
- 创新点是什么:引入P³-SAM的点级语义特征到扩散过程
- 与已有方法的区别/改进:利用高维语义特征避免掩码预测头造成的信息压缩
- 为什么有意义:提供更鲁棒的语义表示,指导多部件扩散过程
3. 语义感知形状条件模块
- 创新点是什么:设计基于边界框的部件级线索提取模块,从对象点云中提取部件级条件f_p
- 与已有方法的区别/改进:通过直接编码输入点云作为对象级条件,并利用边界框采样点进行部件编码,提高了部件生成的准确性和可控性
- 为什么有意义:实现了对分解过程的灵活控制,生成高保真度的部件几何
4. 同步部件生成与交叉注意力机制
- 创新点是什么:使用DiT块同时生成所有部件潜在令牌,结合自注意力(部件内和部件间)和交叉注意力注入几何条件
- 与已有方法的区别/改进:扩展自注意力层接收域至所有部件令牌,增强部件间感知,避免边界性能下降
- 为什么有意义:确保部件分解的结构一致性和几何细节保持,提升整体对象生成的协调性
3️⃣ 主要结果与价值
实验结果亮点
- 在多个基准测试中实现了最先进的部件级分解和生成性能
- 在倒角距离(CD)和F-Score指标上优于所有基线方法
- 支持从单张图像到精细3D部件分解的端到端流程
实际应用价值
- 通过调整边界框灵活控制分解策略,简化3D内容创建流程
- 基于部件分解的网格进行独立UV展开,得到更紧凑和语义有意义的UV贴图
- 支持部件合并和拆分操作以实现部件融合或细化
4️⃣ 术语表
- X-Part:可控生成模型,用于将完整3D对象分解为语义有意义且结构连贯的部件
- P³-SAM:基于大规模纯3D数据集训练的原生3D部件分割网络,提供语义特征指导
- VAE (Variational Autoencoder):变分自编码器,用于将输入点云编码为潜在向量,并通过解码器生成3D几何,本方法中在部件级数据集上微调以增强部件几何表示
- Chamfer Distance (CD):倒角距离,用于评估生成几何与真实几何之间的距离,值越小表示质量越好
- F-Score:综合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评估指标,在[0.1, 0.5]两个阈值下计算,分别捕捉粗粒度和细粒度几何对齐
- UV unwrapping:3D内容创建中的关键步骤,将3D网格表面展开为2DUV贴图的过程
- diffusion models:去噪扩散概率模型,用于生成高质量图像和3D内容
- part segmentation:部件分割,将3D物体分解为语义上有意义的组成部分